中国传感谷
CHINA SENSOR VALLEY
中国传感谷助力经开区建设“创新之城”“智造之城”
来源:蚌埠日报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5-08-22 | 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皖北大地,淮河之滨,一座承载着“创新之城”“智造之城”梦想的开放高地正在崛起。

今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蚌埠经开区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拼搏,聚焦产业强区核心战略,着力打造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,加速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临港新城……密集擂响的发展鼓点,让这片产业热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,一幅产业兴、城市美、人民富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。


科技创新聚势能 传感产业攀新高

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蚌埠经开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,持续完善创新平台建设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


创新平台“顶天立地”。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、培育创新主体、产出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。蚌埠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构建了多层次、多类型的创新平台体系。目前,园区已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个,其中“国字号”平台6个,形成了“国家重点实验室—省级工程研究中心—市级企业技术中心”的创新平台梯队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获批工信部特种机器人传感器研制攻关榜主单位,成为全国该领域的“领跑者”。蒋庄德院士团队领衔的“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(蚌埠)产教融合协同中心”正式投入运营,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

园区建设“夯基固本”。作为蚌埠经开区的“产业名片”,传感器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围绕华鑫微纳、希磁科技等龙头企业,园区聚焦8吋线、电镀园等核心资源和稀缺配套,延链补链强链,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传感产业集群。上半年,新签约传感器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18个,涵盖传感器材料、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。这些项目的落地,不仅壮大了产业集群规模,更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应。如今的传感谷,已形成“传感器设计—材料制备—晶圆制造—封装测试—终端应用”的全产业链闭环,成为全国重要的传感器产业基地。


科技成果“转化提效”。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蚌埠经开区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构建“实验室—中试基地—产业园区”的成果转化链条。园区院企参与制订智能传感关联国标、行标、团标37个,获批发明专利407件,技术创新成果丰硕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多项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:至博光电产品导入蚌埠新奥燃气管道及设备监测领域,为城市燃气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;海车神驭与神舟机械共同开展无人军用设备研发项目;艾灵科工业自动化设备成功导入宁波德业集团、蚌埠凤凰滤清器等企业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。这些成果充分表明,蚌埠经开区的科技创新已从“跟跑者”转变为“并跑者”,部分领域甚至开始“领跑”。


产业升级提质效 项目攻坚增动能


产业是发展的根基,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。蚌埠经开区坚持“产业强区”战略不动摇,以经济运行提质、招商引资增效、项目建设提速为抓手,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

经济运行“稳中提质”。今年以来,蚌埠经开区经济运行呈现“稳中加固、稳中提质”的良好态势。一季度,GDP增长11.5%,实现了“开门红”。1-5月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.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.9%;技改投资增速50%。主要经济指标全面飘红,充分展现了经开区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,也充分表明企业正通过技术改造加速转型升级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
招商引资“量质齐升”。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蚌埠经开区始终坚持“招大引强、招新引优”,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。通过印发《蚌埠经开区招商项目专家咨询实施方案》,建立了“预审研判+精准筛选”机制,定期召开预审研判,深入分析研判项目,截至目前研判项目53个,有效提高了项目准入门槛和质量。1-6月,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个,协议总投资91.79亿元,其中工业项目占比高达84.62%。这些项目产业关联度较高,对推动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,也反映出经开区招商引资正在从“数量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变。


项目建设“高效落地”。项目是发展的载体,是增长的后劲。蚌埠经开区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项目建设,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、早开工、早投产。通过印发《蚌埠经开区招商引资项目包保人员管理办法》,开展项目赋码,确定AB岗及包保领导,形成了“一个项目、一名领导、一套班子、一抓到底”的工作机制。开工并在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32个,总投资约90.97亿元,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新高。同时,经开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,通过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超6亿元,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。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,一批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,经开区的产业版图正加速扩张,发展动能持续增强。


营商沃土育企业 服务精准破难题


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,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。蚌埠经开区始终坚持“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”的理念,以“培育一流企业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”为目标,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。


企业培育“精准滴灌”。企业强,则经济强。蚌埠经开区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工作,出台《蚌埠经开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科创企业加快成长计划(试行)》,从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,激发企业创新活力。上半年,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,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,企业梯队建设取得新进展。同时,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,新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攻关任务链主企业1户,2个项目获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奖励;截至目前,该区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3户、省企业技术中心2户、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户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充分展现了经开区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。


要素保障“精准赋能”。要素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。蚌埠经开区聚焦土地、资金、厂房等关键要素,千方百计破解企业发展瓶颈,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在资金保障方面,通过产业基金引入瑞熙、芯思杰等项目,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。邀请徽商银行、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“逐户一对一”精准对接服务,通过开展银企对接,帮助禹芯半导体、德源环境等企业解决融资贷款700余万元,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。在要素配套方面,污水处理中心正式运营,大宗气站一期供气完成,园区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,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
营商环境“深耕厚植”。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。蚌埠经开区始终以“保姆式”服务助力企业发展。编印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手册》,为“四上企业”及高新技术企业配备专属服务专员,截至目前,开展走访企业200余次,“清单+闭环”解决企业诉求,确保企业问题“件件有落实、事事有回音”。同时,深入推进“千企万众评科长”考核评议,组织5个参评单位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问题100余个,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经开区投资兴业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
城乡融合惠民生 港城联动启新篇


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。蚌埠经开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
交通路网“动脉升级”。坚持“基础先行、配套同步”的工作思路,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,持续提升临港片区能级。按照高标准建设市政道路,目前已建成及在建市政道路共22条,覆盖纬一路、纬五路、黄泥山路、高铁东路、凤阳东路、司马庄路等主次干道,合计总长30.1公里,总投资21.12亿元。已建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5条,总长度11.3公里。累计实现通车里程超40公里,基本形成了“四纵四横”交通网络体系,实现了“南联北通、横跨东西”城市道路体系。同时,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接连开工,彻底打通了临港片区对外沟通连接渠道,促进了南北两岸产业联动,推动临港片区、淮上区等区域的产城融合,为临港片区注入腾飞活力。


公共配套“民生织网”。聚焦临港片区公共配套短板,消防二中队、长淮派出所、安置房等公共配套建设加快推动。水运功能逐步提升,按照“新材料制造高地、新兴产业集聚地、码头综合平台”的发展定位,经开区优化临港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,全力推进临港新城建设。神舟机械码头、蚌埠港中诚国际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,港口物流运输能力持续提升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临港新城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,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,正成为经开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、产业集聚的新平台。


民生福祉“可感可及”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蚌埠经开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,加大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投入力度。上半年,教育、社保、卫健支出超1.1亿元,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持续提高。在教育方面,教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,蚌埠临港新程实验学校学生宿舍楼项目竣工交付,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;蚌埠一中新校区项目各单体建筑稳步推进,预计今年底实现所有单体主体结构封顶;在医疗方面,淮光嘉苑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医保验收,弥补了西片区医疗空白。今年以来,长淮卫生院总诊疗人次13548人,同比增长12.19%,全区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;在社会保障方面,坚持兜底线、保基本、惠民生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今年以来,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25人次,居家养老上门服务3678人次,有效实现农村老年人“养老不离村”目标。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,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人民群众。


  潮起淮畔,风正帆悬。


  蚌埠经开区正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笔、产业聚链成群为卷、营商环境优化为墨,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蚌埠篇章的“经开答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