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安徽蚌埠经开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落地了一批投资体量大、技术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、好项目,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“三谷”之一的“中国传感谷”,蚌埠经开区汇聚了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个,包括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、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、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协同中心等,形成“基础研究—技术研发—成果转化—产业应用”的全链条创新体系。
关键技术的突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。蚌埠经开区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,联合清华大学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,攻克了MEMS晶圆制造、多参数复合传感器设计等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比如:希磁科技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填补了国内机器人感知系统的空白,产品远销欧美市场;华鑫微纳的8英寸MEMS晶圆线实现全国产化,成为国内传感器产业的核心技术底座。
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。上半年,园区院企参与制订多项智能传感关联国标、行标,获批发明专利407件,技术创新成果丰硕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园区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70%,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翻番,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。
从“政策驱动”到“服务驱动”,蚌埠经开区以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打造营商环境“升级版”。通过实施“标准地改革”“拿地即开工”“一窗通办”等创新举措,项目落地效率大幅提升: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缩短40%。
“保姆式”服务让企业安心扎根。建立“清单+闭环”问题解决机制,为113个重点企业和项目配备专属服务专员,累计协调解决用地、用工、融资等问题200余项。
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。通过设立总规模26亿元的产业基金,蚌埠经开区构建“以投带引、招投联动”模式,成功引入瑞熙科技、芯思杰等优质项目。同时,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、安徽省“三重一创”基金等国家级平台深度对接,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。
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贯穿始终。园区创新“按薪定才”“柔性引才”机制,出台住房补贴、子女教育等人才政策,两年内吸引各类人才400余名,形成“人才—项目—产业”良性循环。
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,蚌埠经开区以“港产城融合”战略重构区域发展空间。依托淮河黄金水道和蚌埠港对外开放优势,临港片区正加速崛起为“港产城一体化”示范区。
交通网络四通八达。累计建成市政道路40公里,司马庄路淮河大桥等关键节点工程贯通,将实现与蚌埠市区、淮上区“半小时经济圈”;
城市功能日臻完善。新建安置房40万平方米,回迁安置居民1500余户;新城实验学校临港校区、蚌埠一中新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落地,长淮卫镇中心卫生院与蚌埠市三院建立医联体合作;
生态底色更加鲜明。实施鲍家沟水系治理、临港生态公园等工程,打造“水清岸绿、产城共生”的宜居宜业环境。
从“老工业基地”到“智造新城”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蚌埠经开区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。蚌埠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,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‘闯’的精神、‘创’的劲头、‘干’的作风,持续推动‘中国传感谷’创新发展,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。”